福建省漳浦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规划(2011-2015年)

发布时间:2023-09-24 13:53:33    浏览:

[返回]

  漳浦县位于福建省南部沿海,地理位置介于东经117°24′-118°01′,北纬23°43′-24°21′之间,东临台湾海峡,西、北、南隔山隔溪隔海与平和、龙海、云霄、东山相邻,东北面与厦门辖区相邻,全县东西宽57.3公里,南北长63.5公里,区域面积2146.2平方公里,海域面积93万亩,滩涂面积21.6万亩(144平方公里),海岸线个优良海湾。

  漳浦县属南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气候温和湿润,年平均温度21.1℃,年均日照1844小时,年均降雨量1553mm左右,无霜期大于363天,冬季有“天然大温室”之称。生物资源丰富,农业宜种性很广,享有“鱼米花果之乡”的美誉。

  漳浦县辖21个乡(镇),10个农林盐茶场,共有285个行政村、56个作业区。2010年全县总人口85.4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60.1万人,占总人口的70%,农村劳动力44.6万人,占农业人口74.2%。“十一五”以来,漳浦县国民经济保持持续健康快速发展态势,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得到较大改善。2010年,全县实现国内生产总值146亿元,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37亿元,三次产业结构比例为28.1:36.1:35.8。财政总收入10.7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6.6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171元,农民人均纯收入8004元。漳浦县是国务院确定的首批台湾农民创业园、福建省五个省级现代农业示范区之一、福建省2010年度县城经济发展“十佳”县。

  漳浦县是福建省农业大县,农业区位优越,山、海、田俱备,素有“金漳浦”美称。近年来,漳浦县以党的和十七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视察福建、视察漳浦的重要讲话精神,坚持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不断优化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初步形成粮食、蔬菜、水果、水产、畜牧等主导产业和大葱、胡萝卜、食用菌、休闲观光等特色优势产业。

  2010年,全县耕地面积57.5万亩,全县粮食播种面积51.4万亩,总产量19.7万吨;蔬菜面积32.06万亩,总产量51万吨;水果面积36万亩,产量33万吨;水产养殖面积23.7万亩,总产量33.5万吨。与此同时,为进一步加快城乡统筹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下,创新农业发展思路,用发展工业的理念发展农业,用先进科学技术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方式拓展农业,在更高起点上推进农业的标准化、规模化、组织化、产业化、信息化、专业化,全面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加快土地资源的合理流转积聚,推动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先后建立2个万亩粮食生产示范片、8万亩标准化、设施化蔬菜生产基地、百万平方米食用菌生产基地、3000亩钢构大棚蔬菜基地和千亩台湾名优水果繁育基地。在全省率先开展零排放畜牧生态养殖模式,积极探索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形成“猪―沼―果(菜)”生态型循环利用模式,既节能增效,又解决污染问题。

  漳浦县地处闽南沿海,紧邻厦门、汕头两特区之间,双城辐射汇聚,优势互补,对我县的经济发展起着影响和促进作用,县域交通网络国内领先,国道324线、沈海高速公路(在县内设置三个互通口)、厦深高铁、省道牛旧线、漳云线穿境而过,公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海上运输有旧镇、下寨、下垵等码头,其中旧镇码头是福建省对台贸易停靠点,漳浦的古雷港是全国八大深水良港之一,可停泊20万吨轮船,古雷经济开发区建设已列入国家、省重点布局,并取得重大突破。对台交流和合作优势,漳浦和台湾地理环境、气候相近,宜种作物大多相同,两地的先进种养技术进行相互交流合作,对两岸经济技术合作起着重要作用,漳浦的沿海优势、对台优势、相邻特区的优势决定着更有条件开展对外、对台经贸与科技交流先行先试。

  漳浦县自然条件十分优越,地势平坦,气候温和,年平均温度21.1℃,雨量充沛,年降雨量1553毫米,无霜期大于363天,土地肥沃,是福建省有名的“渔米之乡”,素有“金漳浦”美称。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和养殖发展,主产多种名特优新产品,漳浦的“赤湖大葱”、“杜浔胡萝卜”、“白石芦笋”享誉海内外。漳浦是全国首批沿海对外开放县、全国台湾农民创业园首创之地、全国外向型农业示范区、农业部《(2001-2002)年创建全国首批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生产示范基地县》、《(2004-2005)年创建全国无公害农产品(种植业)出口示范基地县》的“达标单位”和“先进单位”,也是《全国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优势农产品区域的水稻、马铃薯、蔬菜、水产品优势区域县,是《全国特色农产品区域布局规划(2006-2015)》特色农产品区域中杨梅、枇杷、柚、龙眼、荔枝、香蕉等特色果品和锯缘青蟹特色水产区域县。优越的自然条件为漳浦县现代农业发展及相关产业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为我县现代农业发展提供了更为辽阔的市场空间。

  国家的政策支持,为漳浦加快发展提供了良好环境。国家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给予福建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地区待遇,国家各部委和央属企业从规划、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都给予福建积极的支持。漳浦做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重要县域,将从国家支持海西建设政策中受益;做为原革命老区县,可以享有国家倾斜支持的政策。有利于我县进一步发挥比较优势,整合各种资源要素,不断拓展发展空间,实现跨越发展。两岸关系出现积极变化,为加强浦台合作交流创造良好契机。两岸关系步入新阶段,2010年春节到我县看望在此投资创业的台商,《海峡西岸经济合作架构协议》(英文暂简称:ECFA)的签订,都极大鼓舞台商的创业热情。漳浦对台交流“五缘”优势尽显,有利于促进浦台经贸合作、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开创浦台合作交流新局面。漳浦列入全省重点发展区域,为实现跨越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古雷开发区是全省十大重点发展区域之一,漳浦东部片区作为厦门湾漳州南太武滨海新区的主要组成部分也因厦门湾被列为全省十大重点发展区域而地位凸显,我县迎来跨越发展良机。县委、县政府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紧紧抓住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有利契机,把建设高起点、高标准的现代化农业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加强组织领导,着眼于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投入力度。

  漳浦县各乡镇场全部都设有农技站、畜牧兽医站、水技站,现有农业、渔业技术人员260人,其中农业技术人员135人,渔业技术人员31人,经营管理人员52人,畜牧兽医42人。具有高级职称8人,中级职称52人,聘请村级农民技术员682人,已形成县乡村农技(兽医、渔业)推广网络。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常规性聘请由省、市农业部门的农业专家组成的农业专家服务团,经常性为漳浦农业发展出谋献策,推行科技市场服务一体化和科技成果产业化,积极鼓励农业企业与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开展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合作。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学校和科研机构参与的产学研联合体,形成优势互补、利益共享和风险共担的运行机制,加强农业优良品种培育、引进、推广、农产品加工等关键技术的研发和成果转化。经过多层面、多渠道的合作,有效地提升了为农服务水平,为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随着海西战略效应的日益显现,漳浦县在福建省乃至全国的地位迅速提升,2010年,漳浦县生产总值146亿元,年均递增13.6%,财政总收入达10.67亿元,年均递增40.6%,三产结构从2006年的35.1:24.5:40.4调整优化为2010年的28.1:36.1:35.8。工业主导更加突出,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7.2%,在2006年的基础上翻了二番,农业优势更加凸显,全县农业总产值从2006年的52.5亿元增加到2010年的79.5亿元,年均增长3.8%,培育了县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50家,是2006年的2倍。新增中国驰名商标1名,省级名牌20个,著名商标13个。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全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239亿元,年均增长15.3%。旅游业异军突起,打造出滨海火山国家地质公园、东南花都等2家4A级景区和赵家堡、天福石雕园等一批特色农业旅游景点。县域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使得政策支农和扶农的力度进一步加大。同时在政策扶持农业举措的引导下,我县一大批农业龙头企业凭借其资本实力和灵活的经营机制,用工业化的理念发展农业,以高新技术提升农业,以引入商业运作拓展农业,努力打造全国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现代农业强县。

  目前,全县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带动能力的大型国家级农业龙头企业仅有1家,与我县的农业大县较为不相称。今后还有待进一步培育和壮大。农产品品牌知名度不高,在国内外影响力有限,获得中国驰名商标的也仅有3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组织链接、运行机制亟待改革和完善,对现代农业发展的支持与带动能力须进一步提升。同时,农产品深加工程度不高,农业生产标准化程度、农产品科技含量和安全水平与建设国家现代化农业示范区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

  漳浦属南部沿海县份,人多地少,人均拥有土地面积少,土地成片流转在全县范围内尚难突破,这对农业产业区域布局带来较大的影响。同时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尚处于成长过程中,优势农产品所占比例还较少,农业特色产业总体效益仍然偏低,农业设施化水平仍然较低,农产品季节性供求矛盾还较为突出,不能满足现代农产品市场多元化的需求。

  漳浦县地处沿海地区,常年受台风的影响较大,虽然近年来,省、市、县各级政府各部门不断加大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大大改善了农村道路和农田水利条件,但农业抵御洪涝、台风的灾害的能力不强,农业生产受到气候因素影响制约较大。

  认真贯彻各级关于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的政策精神,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发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农业的总体要求,充分发挥当地农业资源的优势,在现有基础上,高起点、高标准和高水平地创建一批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设施装备先进、科技水平领先、经营机制完善、辐射带动明显的现代农业示范区,通过运用工业化的理念、商业经营的模式,引领农业向农业二三产业发展,提高浦台农业互惠合作领域、层次和深度。开辟农业产业新的发展领域和途径,着力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加快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加速推进漳浦现代农业跨越发展。

  1、坚持两手互补、统筹兼顾原则。坚持政府引导、市场调节,合理统筹推进产业的合理布局、结构优化和发展方式转变,不断健全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2、坚持创新驱动、先行先试原则。加快完善创新体系,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务求突破,着力培育形成新的竞争管理创新的有机统一,力争高位突破。

  3、坚持突出特色、竞争优势原则。坚持突出特色,优化提升“一县一业”、“一县一品”的发展水平;加快转变理念,从特色资源、特色产品的比较优势转向特色产业集群、特色产业链的竞争优势。

  4、坚持产业增值、富民共赢原则。巩固农业的优势地位,着力做好科技增值、品牌增值、加工增值、绿色增值、整合增值、上市增值等“六大产业增值工程”,构建利益共享机制,实现产业增效、民富市强、稳定和谐的有机统一。

  5、坚持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原则。把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放在突出位置。抓好农业标准化生产、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等工作。大力发展低碳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和休闲农业,坚持开发利用与保护治理并举,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有机统一。

  1、总体目标。紧紧围绕现代农业发展规划,以打造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核心,推进农业经济结构和产业布局进一步优化,现代农业产业链协调发展;农业基础设施配套不断改善,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稳步提高;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和产业集群化水平显著提升,产业竞争力和产业绩效持续增强;农业生态化建设、农产品质量与品牌建设、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和市场体系建设进程明显加快,产业发展后劲切实加强;漳台农业互惠合作不断深化,建成两岸现代农业合作交流的先行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基本建立,农村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现代农业发展走在全省、全国前列。

  (1)现代农业产业做强做大做优,农村经济综合实力显著提高。到2015年,全县农业总产值超过110亿元,年均递增5%,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

  (2)农业经济结构进一步调优化,现代农业产业链协调发展。提升粮食、水果、蔬菜、水产品、食用菌、畜禽等六大主导优势特色产业,提高特色主导产业在农业经济中的比重;着力培育若干个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和竞争优势的现代农业创新产业集群、产业带、农产品专业加工园区和产业品牌;重点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协调发展现代农业产业链。稳定粮食生产,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加快发展循环农业、生态农业、休闲农业和节约型农业,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到2015年,全县粮食、水果、蔬菜、水产、畜禽、食用菌产值占农业总产值80%以上。

  (3)农业基础设施配套不断完善发展,支撑和保障能力持续增强。①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②发展节水灌溉,到2015年全县节水灌溉面积10万亩以上。③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力度,加快标准农田建设和中低产田改造,重视农田田间灌溉渠道和机耕路建设,至2015年,每年完成农田基础设施改造5000亩,提高耕地综合生产能力。④至2015年,全县完成水产养殖池塘标准改造面积5万亩,新建标准化池塘2万亩。⑤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提高水稻等粮食生产耕、种、收等主要环节机械化作业水平,加快经济作物生产、养殖业和农产品加工业机械化。⑥保障农业生产安全。完善动物疫病防控体系、农业有害生物防控体系、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体系建设;加快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到2015年实现建制村都有无害化处理池,杜绝病死畜禽乱丢现象。

  (4)健全创新农业科技体系,提高科技进步贡献率。加大农业科技投入,以农业科技创新新型龙头企业为主体,组织实施一批国家、省级科技专项计划。借力“6.18”科技成果转化平台,推进产学研、农科教相结合,支持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开展多种形式技术合作,构筑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要把农业“五新”推广与农民培训结合起来,着力推广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和推广应用“五新”的能力。大力实施良种工程,培育壮大农作物优良品种创新实体,推进良种引进、推广和种质资源保护。至2015年,全县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5%以上,农业科技成果转换率提高到60%以上。

  (5)农业产业化、经营规模化、产业集群化水平持续提升。力争到2015年,产业集群化方面,全县打造2个中国“特色农业创新产业集群”示范基地;规模经营、产业化方面,拥有4家年产值超亿元、具有明显区域带动作用产加销一体化的龙头企业和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群体。

  (6)农业生态化建设、农产品质量和品牌建设进一步明显推进。坚持现代农业生态化技术路线,加大农产品安全监管工作力度,全面推进农业标准化建设。大力发展品牌农业,将品牌农业发展作为农业结构调整和优势产业培育的重要途径,大力扶持发展优势产业和产品,支持龙头企业等经营主体树立品牌意识,重视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具有漳浦特色的农产品商标注册,积极开展“三品一标”认证,争创知名品牌。“十二五”期间农产品争创国家级品牌3个以上;名牌产品销售收入占全县农产品销售收入25%以上。

  以稳定粮食综合生产能力为核心,紧紧围绕保障粮食生产安全目标,选择集中连片的标准农田,开展粮食产业高优示范区建设规划;按照建设良田、应用良种、推广良法、配套良机、推行良制的要求,依靠科技、增加投入、完善设施、长久保护、强化管理,使之成为粮食稳产高产高效优质的示范区、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的应用区、农业现代化的先行区,为稳定粮食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发展农业农村经济夯实基础。规划“十二五”期间,实行县、乡(镇、场)、村三级联动,创新管理机制,加强项目整合,强化分工协作,完善农田水利建设长效机制,以粮食主产乡镇为重点建成2个早稻高优示范区、2个晚稻高优示范区、2个马铃薯高优示范区。这些规划的高优示范区,面积均在1万亩以上的,耕地集中连片。在高优示范区,进一步完善农田设施、提高地力水平、推广先进技术、健全服务体系、推进良田适度规模经营和粮食生产合作化经营,提高粮食生产可持续发展能力,并辐射带动全县粮食生产,全面提升现代粮食产业的发展水平。

  以建设无公害蔬菜生产和出口基地为目标,依托沿海乡镇广阔平坦的滨海平原和地下水源丰富等蔬菜生产的有利条件和传统露地蔬菜生产经验优势,建设以赤湖、深土、杜浔、六鳌等沿海乡镇为重点的各1万亩标准化蔬菜生产示范基地,重点建设漳州德立信农业有限公司蔬菜生产出口示范基地。按照建设节水自动喷、滴灌、应用良种、推广良法,林成网、田成方、配套机耕路的要求,依靠科技进步、增加投入,强化管理,使之成为高产高效优质的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区。

  大棚蔬菜生产重点以腹地小平原石榴镇长兴、攀龙、象牙等(村)为核心区,向周边辐射扩展,建设标准化钢架蔬菜大棚,完善建设水肥一体化栽培系统工程的标准化优质高产高效大棚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建设面积5000亩以上,辐射带动我县大棚蔬菜生产上规模、上档次。

  通过全面实施水果品种结构调整,逐渐提高优质、高效、优势台湾水果青枣、莲雾、杨桃、芭乐、菠萝等南亚热带、热带水果的比重,并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水果品质;加大水果保鲜加工和果品包装技术的引进应用,提高果品的附加值;加强闽台农业合作,大力引进台湾名优水果新品种、新技术和保鲜加工及营销模式;加强探索、推广水果机械化作业模式。建设以前亭、绥安、旧镇、霞美、石榴、马坪、盘陀、长桥、官浔、赤岭等乡镇的闽台名优水果生产基地,重点完善建设台资企业漳浦县蜜原生态农场有限公司的1000亩台湾名优水果生产示范基地、漳浦县农业科学研究所名优莲雾水果技术推广示范片和漳浦县马坪晚熟龙眼品种改良示范片。

  以发展生态养殖为主,建设一批海上高新养殖示范区,做大做强水产养殖业、海水产品加工业,加快发展休闲渔业,打造海西重要的优质海产品供应基地。(1)完善建设前亭水产种苗场水产良种繁育基地;(2)在佛昙湾、浮头湾建设万亩浅海鱼、贝、藻生态渔业牧场;(3)完善建设1500亩六鳌海安南美白对虾生态健康养殖示范片。

  引进开发食用菌新品种,丰富品种、优化结构。实施多元化开发;加大食用菌生产厂房建设和菇棚改造、标准化栽培、新材料、新工艺、先进适用机械的示范推广力度,大力培育以杏鲍菇、蘑菇为主的食用菌加工企业。完善建设石榴、长桥、盘陀、绥安、官浔、赤岭、马坪等乡镇的食用菌生产基地,重点建设海峡两岸(漳州)农业硅谷和石榴镇东山村的食用菌工厂化生产示范基地。

  以优质、生态、高效、安全的现代畜牧业发展理念,用现代经营模式发展畜牧业,紧紧围绕优化生猪品种、控制生猪生产,发展优质家禽、稳定种蛋禽生产,提升畜禽产品质量,加快推进农牧、渔牧、林牧结合型等生态养殖,强化畜禽排泄物综合治理和循环利用,加大动物防疫基础设施投入,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加强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科技应用水平;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加工业,开发绿色优质畜产品,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生态化治理、产业化经营的格局,提升畜牧产业竞争力。重点是建设福建趴趴跑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和漳浦县联祥种猪有限公司生猪养殖基地。

  按照生态、科技、高效、特色、精品化的要求,以建设现代生态农业科技园区为目标,以现代农业生物科技为依托,整合资源,集中力量打造一个集生物科技高效生态园区、植物观光园、郊野休闲旅游公园为一体的一二三产业联动的现代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漳浦农民创业园)。同时,整合天福休闲观光农业园区、漳浦县龙雨生态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农博会展中心与海峡园博园等休闲产业园区。

  1、发展方向。发挥地处闽南沿海,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条件下,冬季基本无霜,温度、光照、水分资源丰富的独特优势,充分利用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对台农业交流等有利政策,以粮食产业高优示范区为载体,积极发展超级稻、优质稻和冬季马铃薯生产,稳定粮食种植面积,努力提高单产水平;大力实施农田地力提升工程,积极引进新品种、新技术、新机械,推广“稻-稻-菜,稻--稻-薯”等高产高效粮经轮作模式,提高粮食比较效益;以水稻和冬种马铃薯生产为重点,大力扶持种粮大户和粮食生产专业合作社的发展,建立专业化、商品化、工厂化育秧中心和机械化生产示范基地,加快水稻、马铃薯生产全程机械化进程,推广水稻机械化插秧技术和联合收割技术,积极培育发展农机大户和农机专业服务组织,全面提高农机装备、作业、安全、科技和服务水平。

  2、区域布局。粮食生产覆盖全县各乡镇(场),以官浔、石榴、绥安、杜浔、沙西、赤湖、旧镇、霞美等镇为主。

  3、发展目标。规划到2015年,全县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48.5万亩,产量20万吨,建成1万亩以上早、晚稻产业高优示范区6个,总面积7.5万亩。

  围绕蔬菜、闽台水果、水产品、食用菌等我县特色优势产业,加大政策引导和扶持力度,合理有效地配置农业生产要素,逐步形成具有漳浦特色的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格局,促进特色块状经济发展。

  ⑴发展方向。围绕“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目标,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优化品种结构与种植布局,重点建设一批专业化水平高、产业优势突出、产品集聚度高的规模生产示范基地,培育一批特色鲜明、优势明显、竞争力强的专业乡镇、专业村,形成各具优势、特色鲜明、错位竞争的区域化产业布局和“块状经济”发展格局,促进蔬菜产业增长由产量型向质量型转变,通过辐射带动,推进产业向优势区域集聚,提升产业化发展水平;积极发展蔬菜产后加工,特别是产品的精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培育发展一批产加销相衔接、贸工农于一体的农业龙头企业;鼓励企业通过整合,提高规模化经营和专业化生产水平。

  ⑵区域布局。露地蔬菜生产以沿海乡镇赤湖、深土、杜浔、佛昙、霞美、六鳌为重点的无公害标准化蔬菜生产出口示范基地为主;大棚蔬菜生产以石榴镇长兴、攀龙、象牙等村为主,向周边辐射发展,建设标准化大棚蔬菜生产示范基地。

  ⑶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县年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30万亩、年产量60万吨、产值18亿元以上、优质率86%以上、加工、出口率达85%以上;无公害蔬菜生产面积达95%以上。沿海旱区蔬菜生产基地100%实施节水灌溉;85%以上菜园实行综合机械化耕作与管理,设施农业15万亩以上,争创国家级品牌4个。帮助和扶持福建省盈丰、新润集团公司等企业上市。做强做优“佛潭芦笋、深土洋葱白萝卜、赤湖大葱、杜浔胡萝卜、马坪豆类”等“五个万亩”无公害蔬菜生产示范基地;新建设钢架蔬菜大棚2000亩,完善配套建设水肥一体化和绿色防控系统工程;新建2个3000平方米的自动数控育苗大棚;全面建设节水喷、滴灌设施。

  ⑴发展方向。通过全面实施水果品种结构调整,在改造荔枝、龙眼、香蕉等传统大宗水果生产基础上,逐渐提高优质、高效、优势台湾水果青枣、莲雾、杨桃、芭乐、菠萝等南亚热带、热带水果的比重,扩大台湾优良水果品种种植面积。

  ⑵区域布局。荔枝生产基地主要以赤岭、官浔、石榴、旧镇、湖西、盘陀、绥安、沙西、赤土为主,尤其是抓好赤岭、官浔、赤土、湖西等优质晚熟荔枝生产基地;龙眼生产基地主要以大南坂、绥安、马坪、前亭、赤湖、湖西为主;香蕉主产区以盘陀、湖西、大南坂、旧镇、赤湖、前亭为主;台湾优良水果品种以前亭、盘陀、湖西、绥安、大南坂、旧镇、长桥、官浔、赤岭、石榴为主。

  ⑶发展目标。到2015年,通过实施水果品种结构调整,逐渐提高优质高效水果品种的比重,依靠科技进步,提高水果品质,使水果品种良种率达90%,生产商品率达90%以上,优质率达85%以上,预计到2015年水果面积稳定32万亩,产量达35万吨。

  主要推广的新品种、种类:荔枝主要推广种植双肩玉荷包、大丁香、南岛无核荔等晚熟荔枝新品种;龙眼主要推广种植储良、立冬本及东宝9号晚熟龙眼新品种和水南1号、石硖和八一早等早中熟优良品种。台湾水果主要推广种植青枣、杨桃、芭乐、菠萝、莲雾等台湾名优水果,台湾高优水果是短平快高产优质高效果树,适当增加发展面积,青枣面积从目前1.2万亩增至2万亩;杨桃由0.15万亩增至1万亩;芭乐由0.16万亩增至1.0万亩;菠萝由0.5万亩增至1.0万亩;台湾莲雾由0.03万亩增至0.2万亩以上。

  ⑴发展方向。按照“生态、健康、循环、集约”的要求,加大养殖塘规模化、标准化、生态化改造力度;积极发展设施渔业,提升养殖设施水平提高水产良种覆盖率;制定优惠政策,鼓励推广现代网箱新技术,打造千亩鲍鱼标准化养殖基地,优化养殖环境,提高海域使用率。对水产养殖实施全过程标准化管理,通过科学规划、推广健康养殖技术等有效措施,改善养殖环境,实现养殖水域自身污染的综合防治,形成自然环境和谐、产业结构合理、区域特色鲜明、运营机制新颖的规模化、标准化产业格局。

  改造旧池塘。主要是对老化池塘实施清淤、挖深、塘形改造、固基、护坡、进排水系统、投饵机、增氧机、搭盖措施等基础规范化改造。促进我县池塘养殖模式向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一体化等“六个化”方面转变。主要在前亭、佛昙、旧镇、六鳌、霞美、沙西等乡镇,每年合计完成1.1万亩以滩涂池塘为主的标准化改造任务,赤湖、六鳌、深土、官浔、绥安等乡镇,每年合计完成0.4万亩的淡水池塘和高位池为主的标准化改造任务。

  新建标准化池塘。计划新建标准化池塘2万亩。具体分布:前亭、佛昙片0.3万亩,深土、六鳌片0.4万亩,旧镇、霞美片0.6万亩,沙西片0.2万亩,内陆乡镇片0.5万亩。工厂化养殖设施新建改造配套重点放在鲍鱼和石斑鱼的育苗和养成主要设施的改造配套升级。计划每年新建改造1万平方米。

  培殖水产养殖新亮点。重点突出刺参良种引进和养殖新模式推广,推进20米等深线区域内海水养殖资源的开发利用。在佛昙湾、浮头湾推广刺参底播2万亩,花蛤、密鳞牡蛎底播1.5万亩,打造万亩“海底牧场”工程。

  ⑶发展目标。至2015年,规划实施池塘改造工程8万亩,其中2011-2013年计划实施4.5万亩,每年平均计划实施1.5万亩;新建标准化池塘2万亩,其中海水池塘1.5万亩、淡水池塘0.5万亩;新建改造工厂化养殖设施5万平方米;开发刺参底播2万亩,打造“海底牧场”工程。到2015年,全县水产品总量达40万吨,科技贡献率达65%以上,养殖良种覆盖率达85%以上,每年渔民人均渔业产值上万元,将漳浦建设成为全国现代渔业强县。

  (1)发展方向。积极引进开发食用菌新品种,丰富品种、优化结构。实施多元化开发;加大食用菌生产厂房建设和菇棚改造、标准化栽培、新材料、新工艺、先进适用机械的示范推广力度,强化生产监管,实现周年化生产;规范菌种生产企业管理和菌种生产经营行为,加强资源整合,提高菌种质量安全水平和自给率;加强技术指导,形成一套适合本县生产实际的生产技术标准和操作规范;大力培育以杏鲍菇、蘑菇为主的食用菌加工企业。

  (2)区域布局。蘑菇生产以石榴、长桥、绥安、盘陀为主,杏鲍菇、金针菇等珍稀菇生产以海峡两岸(漳州)农业硅谷(福建含羞草生物科技项目)、石榴(东山村绿宝公司)等为主。

  (3)发展目标。到2015年,全县蘑菇种植面积达到120万平方米,工厂化标准菇房10万平方米;行业标准化普及率达到90%以上;实现产值5.0亿元。

  1、发展方向。牢固树立优质、生态、高效、安全的现代畜牧业发展理念,用现代经营模式发展畜牧业,紧紧围绕优化生猪品种、控制生猪生产,发展优质家禽、稳定种蛋禽生产,提升畜禽产品质量,加快推进农牧、渔牧、林牧结合型等生态养殖,强化畜禽排泄物综合治理和循环利用,积极扶持发展福建趴趴跑生态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的生态环保型养殖产业模式;加大动物防疫基础设施投入,强化动物疫病防控;加强畜牧兽医技术推广体系建设,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提升科技应用水平;鼓励社会资本投资加工业,开发绿色优质畜产品,逐步形成区域化布局、规模化养殖、标准化生产、生态化治理、产业化经营的格局,提升畜牧产业竞争力。

  2、区域布局。按照畜禽养殖业合理的空间布局、科学的种类结构和稳定的生产能力、环境和谐的生态关系原则,制定区域布局规划,优化产业布局。稳定生猪业发展,保持生产总量,以长桥、赤岭、佛潭、马坪等乡镇生猪养殖小区为主。加大力度发展节粮型草食动物,以马坪镇和前亭镇的肉牛养殖业为主;大力发展肉鸭养殖,以赤土、万安、旧镇、大南坂等乡镇为主。大力推广石榴“填鸭”养殖技术,发展石榴“填鸭”的深加工,扩大市场,提高品牌效应和效益。

  3、发展目标。以“总量控制、多元并举、提质增效”为总体目标,努力建设资源节约、环境友好、技术先进、装备现代、养殖标准、加工增效的生态畜牧业强县。畜牧业生产持续稳定发展,到2015年,全县年出栏生猪稳定在45万头以内,家禽年出栏500万羽以内,牛羊出栏3万头左右。养殖生态环境更加优化。到2015年,全县禁养区内生猪养殖业全部退出,禁建区内不达标养猪场全部关闭搬迁,规模养殖场粪污处理率达90%以上,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100%,生态养殖率达70%以上,生猪养殖对环境和水体污染得到有效控制。力争到2015年,全县畜牧业规模化标准化水平达到90%。到2015年,畜禽良种覆盖率达90%以上,先进养殖技术在规模化畜禽场中普及率达90%以上。

  1、发展方向。按照生态化、特色化、高效化、精品化、差异化的要求,坚持规划先行、有序发展原则,结合特色生物科技新兴产业发展和郊野公园建设,扶持发展具有观光、采摘、休闲、生物科技产业示范等功能的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巩固提升现有休闲观光农业园区品位,增强休闲观光农业的吸引力,成为漳浦县城及周边地区居民休闲度假旅游基地。

  2、区域布局。以建设绥安漳浦郊野公园为主,整合提升天福休闲观光农业园区、马口农博会展中心与海峡园博园等沿国道324线两测的农业休闲产业园区知名度。

  3、发展目标。新建一个漳浦郊野公园,包含农业生物科技园、植物观光园。农业生物科技园主要发展药用植物铁皮石斛、金线万平方米温控栽培大棚、1000平方米组培室,占地土地面积200亩;建设龙眼、荔枝树附生名贵药材铁皮石斛示范基地,占地面积30亩。植物观光园,引进种植各种名贵植物,药用植物,占地面积600亩。郊野公园,优化改造龙眼、荔枝果园,发展四季时鲜水果,配套建设农业旅游观光专用道路、观光休闲旅游服务设施、垂钓设施及垂钓用养鱼池塘,总占地面积1800亩。

  积极实施“科教兴农”,以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为平台,大力引进各类人才,加强与省农科院、涉农高校等科研机构的合作,着力推进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建设,加快培育农业科技创新主体和农业科技企业,实施农业科技重大专项和平台建设,提升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按照有机构、有人员、有制度、有支撑、有保障的要求,进一步完善以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为主要内容的县、镇(乡)村“三位一体”农业公共服务体系;依托“12316”农业热线服务中心,全面提升全县农业公共服务能力。以实施种子种苗工程为重点,提高集约化供种供苗为目标,加快粮食、蔬菜、水果、水产、畜牧、食用菌等特色优势农产品新品种的引进、选育、试种和推广;围绕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广各类先进适用技术,积极引进各种农业生产新设施、新机具、新装备,进一步改善农业物质装备,提升农业科技应用水平与支撑能力。

  紧紧围绕漳浦农业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培育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继续实施“强农兴农”工程,加大对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与农民建立紧密合作关系的农业龙头企业扶持,着力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辐射带动力强、实力雄厚的农业龙头企业,增强龙头企业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发展示范性、规范化农民专业合作社,倡导能人办社、制度立社、科技兴社和品牌强社,引导合作社发展连锁经营、兴办农产品加工业和农村资金互助社,鼓励合作社通过增资扩股,或以产业、品牌、资产为纽带进行整合与重组,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的运行质量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按照提升传统农民,引入新型农民的思路,继续开展农业实用技术培训、务工农民就业技能培训、转移农民就业适应性培训、创业培训和农民精神文明教育,大力培养有文化、善经营、会管理的职业农民,培育一批规模经营户、科技示范户、营销专业户和适应现代经济社会发展的后备劳动力,提升全县农民的创业创新能力。充分发挥滨海和交通优势,加强农产品市场体系建设。健全管理服务平台,建立多元化的农业投资机制,完善招商项目库,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方位招商,吸引各类主体投资现代农业;努力拓展国内国际两个市场,通过农博会、各类招商及贸洽会等平台加强宣传展示,扩大漳浦农业知名度和农产品市场覆盖率。

  强化农业信息化服务,依托“12316”农业信息服务平台,进一步完善连接省市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的县、镇(乡)农业信息服务网络;全面实施“五有”信息化示范工程,扎实推进全县的农业农村信息化发展;首创全国第一家县级农业频道--漳浦县有线电视台“农业频道”,提升服务我县“三农”水平;加快农机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主体开展育秧、机耕机插(播)机收、统防统治等服务,引导产前产中服务向产后服务延伸;强化农业科技装备和服务体系建设,提高全县农机化服务水平。

  大力开展农业标准化生产,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逐步建立农产品安全可追溯、产地准出等制度,进一步完善优质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系统平台和农产品质量检测信息系统,实现农产品追溯信息与市场接轨;加强农业投入品的合理使用和严格管理,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着力抓好农机安全生产,强化农机安全源头管理,加快推进农机监理规范化建设和“平安农机”建设,扎实开展农机安全专项整治,构建起县、镇(乡)、村三级联动、协调统一的农机安全监管网络,保障农业机械化健康发展。全面落实重大动植物疫病防控责任制,加快推进动物防疫和无害化处理设施建设,健全动物卫生监督机制,扎实开展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加强危险废物处置应急管理以及动植物疫病监测预警体系建设,加大重大植物疫情和外来有害生物监测防控力度。

  进一步加强灾害监测预警能力和病虫害预报网络建设,提高对气象灾害、次生灾害和突发性、流行性等农作物灾害的预测、预警准确率和信息发布的覆盖面。加强自然灾害抵御防范能力建设,重点抓好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提高全县农田的抗灾能力;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提高现代农业装备水平,增强农业抗灾避灾能力。加强灾害应急处置和恢复重建能力建设,完善各类应急预案,提高政府对突发灾害的应急处置能力;进一步完善农业抗灾防灾资金的筹措机制,加大对灾区恢复生产和灾后重建的支持力度;健全农业风险防范机制,落实好农业保险政策。

  根据“十二五”农业发展的发展目标、主要建设任务,开展基础设施改善工程、无公害蔬菜大棚建设工程、无公害蔬菜出口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工程、闽台名优特水果生产示范工程、标准化养猪场建设工程、食用菌出口生产基地建设工程、生态休闲农业建设工程、千亩鲍鱼标准养殖建设工程、生态农业建设工程等17个重点工程,项目总投资达45912万元(具体见附件1重点实施工程与建设项目表),坚定不移地推进全县的现代农业发展。

  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开展农田水利建设,加快标准农田建设,土地改造整理,完善农田灌溉设施,提高农田基础设施和土壤肥力水平;积极发展设施农业,增加喷微灌等节水灌溉技术的应用覆盖面。到2015年,重点实施基础设施改善工程项目2项,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和农田抵御旱涝灾害能力。

  (2)建设内容与规模:修建机耕路35000米,排灌水利设施45000米,建设标准亩产吨粮田20000亩。

  (1)建设地点:漳浦县赤湖和霞美2个万亩蔬菜(大葱、胡萝卜)生产出口示范基地。

  (2)建设内容与规模:规划新建与改造节水喷灌设施面积2000亩,使蔬菜基地节水灌溉面积达100%以上。

  围绕优势特色产业发展,加快精品农产品基地建设,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升农产品品质和市场竞争力。到2015年,建设漳浦县赤湖大葱和杜浔胡萝卜生产出口示范基地、漳浦县前亭闽台名优水果示范基地、漳浦县名优莲雾水果技术推广示范片、海峡两岸(漳州)农业硅谷漳浦长桥杏鲍菇(金针菇、蟹味菇)生产示范基地和绿宝生态农业漳浦石榴镇东山村杏鲍菇示范基地等精品农产品基地建设项目8项,推进全县精品农业的发展。

  (2)建设规模:新建面积2000亩,总规模达5000亩,年生产供应超市蔬菜2.5万吨。

  (3)建设内容:配套完善农田基础设施;建设标准钢架大棚2000亩,配套水肥一体化自动喷灌设备;建设温湿自动调控育苗大棚3000平方米(并配套其它机械设施);实行标准化生产、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推广应用“两膜一灌”控湿防病技术(即防雾滴耐老化棚膜垄作或高畦覆盖地膜、膜下滴(沟)灌);“两板一网”诱杀、阻隔防虫技术(即黄板、蓝板和防虫网);全面应用以生物农药为主的高效低毒农药和有机肥代替或部分替代化学肥料;配备完善检验检测设备。

  (3)建设内容:配套完善喷滴灌、机耕路等农田基础设施;建立良种集约化繁育基地;配备完善检验检测设备;实行标准化生产、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推广应用“一膜一灌”控湿防病技术,“两挂”(挂太阳能杀虫灯、性诱剂)诱杀防虫技术。建立完善市场信息网络和中介组织;增强龙头企业加工能力和提高产品质量水平。

  (3)建设内容:配套完善喷滴灌、机耕路等农田基础设施;实行标准化生产、引进新品种、推广新技术;推广应用太阳能杀虫灯、性诱剂防虫技术;建立完善市场信息网络和中介组织。

  (3)建设内容:钢构育苗大棚500平方米;木瓜、蜜枣及草莓栽培网室普通大棚30000平方米;杨桃搭架式栽培搭架设施建设90亩;自动喷灌系统供水(水井2口)、蓄水池4000立方米、管灌6000米设施建设;农特产品直销门市建设2500平方米;休闲观光区内景观、步道与绿化、休闲与餐饮服务等设施;水果绿色防控技术应用(太阳能杀虫灯配置)。

  (3)建设内容:水泥硬化机耕道路1000米;土地平整改良100亩;新植精品栽培莲雾、芒果、杨桃等名优水果110亩;蓄水池(砌石)50立方米;灌溉设施水管11000米;变压器一座10千瓦;水井2口;蔽雨栽培普通钢构大棚10亩;安装太阳能杀虫灯15盏。

  (3)建设内容:安装杀虫灯25盏;硬化机耕路1000米;配药池配置10口;节水喷灌系统供水(水井2口)、蓄水池1000立方米、管灌15000米设施建设;

  (2)建设规模:新建菌包培育房5.03万平方米,年生产金针菇、杏鲍菇、蟹味菇和白玉菇食用菌1.7万吨。

  (3)建设内容:建设菌包培育房5.03万平方米;安装进口菌包生产流水线设备,建设机械化制包车间、高压灭菌车间、包装车间、无菌接种车间、仓库、原、辅材料堆场等面积1.01万平方米;应急发电机组和配电房面积200平方米。

  (1)建设地点:绿宝生态农业(漳州)有限公司漳浦石榴杏鲍菇厂(石榴镇)。

  (2)建设规模:续建菌包培育房3000平方米,使总规模达到20000平方米年生产杏鲍菇食用菌0.57万吨。

  (3)建设内容:建设二期工程,使之具有15000头年存栏(年出栏2万头以上)规模,集繁育、饲养、屠宰、肉制品深加工、自有专营店销售为一体的现代牧业企业;建设自繁自养、放养与圈养相结合的生猪生产模式,保护培育传统的、濒临绝迹的优良地方黑猪品种,建设以碎米、米糠、地瓜、南瓜、牧草等传统的饲料经科学发酵进行喂养的优质猪肉生产模式;建设日处理能力400吨的沼气处理工程和配套氧化池,结合干清粪工艺,引进先进的固废有氧发酵翻抛设备(即可满足固废无害化处理的需要,发酵过程产生的高温又从根本上杜绝蚊蝇的滋生),经处理的沼液用于回田、回林,形成猪—沼—林果良性生态循环,实现污染的排放达标的生态养殖样板。

  (2)建设规模与内容:完善建设1500亩南美白对虾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基础设施。

  (2)建设规模与内容:建设1万平方米温控栽培大棚、1000平方米组培室;建设农业旅游观光专用道路、观光休闲旅游服务设施、垂钓设施及垂钓用养鱼池塘。

  (2)建设规模与内容:在全县各乡镇建立农户可直通省市县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的终端服务网点(安装可触摸视频和宽屏幕电视);配套建设乡镇农业技术推广业务用房与技术推广相关仪器设施。

  漳浦县政府将《漳浦县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发展规划》列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县乡两级政府、有关部门的重要议事日程,成立由县长任组长、分管副县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漳浦县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建立健全上下联动、部门协调的工作机制。其中县农业局负责规划制订、工作协调、政策措施落实、重点项目建设和组织实施;县发改局负责将现代农业示范区规划列入全县“十二五”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并立项支持;县国土局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保证现代农业用地的规范和落实;县财政局负责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资金的筹集和管理;县科技局对农业科技创新、成果推广等进行指导和扶持。各乡镇(场)成立相应的组织机构,明确职责分工,按照规划目标,分解任务,落实责任,保障规划落到实处。同时,广泛动员舆论媒体,通过多途径、多层次的宣传教育,进一步提高认识,统一思想,扩大影响,形成实施现代农业发展的强大声势,共同推进全县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继续稳定、完善和强化各项支农政策,坚持“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确保财政支农资金增长速度高于财政经常性增长速度,县政府每年安排一定的财政专项资金,用于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为漳浦现代农业发展提供持久的动力和创造良好的环境。继续实施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技改投入贴息补助,加大农业信贷力度,建立农产品基地补助、用电用地税收优惠和信贷扶持优先等政策,对实力强、资信好的农业经营主体核定授信额度,实行银企联手连续扶持,县农业贷款担保公司按规定提供信用担保服务。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通过招商和项目推介等形式,做好招商引资、选资工作,加快农业项目落户,对引进农业外资100万美元以上或本县外内资500万元以上的引资人,根据资金到位情况,在县政府给予注册资本0.1‰的引资奖基础上,县农发资金再给予注册资本0.1‰的奖励;积极鼓励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龙头企业与省内外大专院校、科研部门或专业市场等开展合作,视合作规模和效果,给予适当补助。建立土地流转激励政策,因势利导、因地制宜推进土地流转,鼓励土地向企业、大户、合作社流转,推进规模生产。进一步加快制定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的质量安全认证和原产地标记保护等政策措施,提升农产品品牌知名度,提高产品竞争力。

  完善“政府主导、多方筹资”机制,通过政府对涉农项目导向性资金投入,带动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和外资参与现代农业建设,形成以财政投入为导向、信贷资本为依托、企业(农民)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和外资投入为补充的多元化投入格局;探索建立农业政策保险公司,设立农业保险风险专项基金、农业灾害风险专项基金、动植物种子储备风险基金,增强农业抗灾能力;以开展“两分两换”为契机,以健全管理服务和探索社保体系为保障,重点推进整村、整组、连片土地流转,鼓励土地的有效流转和优化组合,引导流转土地流入重点产业和重点区域,为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的区域化、专业化、规模化发展创造条件;深化村级集体资产产权制度改革,创新村级集体资产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增加农民财产性收入;继续实施“强村计划”三年行动,加强农村集体资产监管和村级财务规范化管理,完善财务公开和民主理财制度,维护农村稳定。

  加强农业生态环境治理,加大重点区域污染物监控,严控有毒有害污染物排放,推进城乡污水管网建设,减轻“工业三废”对农业污染。加强对城镇主要河道的排污口封堵、清淤、疏浚、清障、保洁等综合治理,完善骨干河道护岸建设,实施河岸、河坡、水边、水面、水中立体化生态修复,有效改善水环境。同时加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水平。大力开展村庄道路、河塘沿岸和庭院绿化,加强农田林网建设与改造,发展经济林、公益林,着力提高绿化水平。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充分提高生态意识。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农业自然资源,推进现代农业持续、稳定、健康发展。

  继续加大农业执法力度,严厉打击经营、使用违禁药物,严禁不合格产品和违禁产品流入市场和生产领域,确保食用农产品质量安全;继续深化和完善农资信用体系建设,进一步加强农业投入品源头监管和市场准入,提高农资企业诚信经营意识,维护农民合法权益;要不断强化农业支持保护、农民权益保护、动植物防疫检疫、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农资生产经营秩序监管、农机安全、农业社会化服务、农村集体资产和财务管理等职能,继续完善行政审批制度和信息公开制度,建立定期报告和检查考核制度;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广大农民群众法律素质,提高维权能力,不断扩大农业法律法规的权威性和影响力;健全和理顺农业执法队伍体系,加强队伍建设,努力提高农业执法人员的素质,深入推进农业综合执法,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4、自动喷灌系统供水(水井2口)、蓄水池40003、管灌6000米设施建设;

  4、节水喷灌系统供水(水井2口)、蓄水池1000立方、管灌15000米设施建设。

  2、建设农业旅游观光专用道路、观光休闲旅游服务设施、垂钓设施及垂钓用养鱼池塘。

  2县农业局12316农业服务热线全天候为农民提供免费服务,并在全县各乡镇建立农户可直通省市县农业信息服务平台的终端服务网点(安装可触摸视频和宽屏幕电视);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