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村的“新能人”

发布时间:2023-09-22 04:37:22    浏览:

[返回]

  当今村里需要什么样的“新能人”?近年来,日照市抓好支部书记“带头人”、乡村振兴“合伙人”、紧跟时代“新农人”,推动人才“上山下乡”,激活乡村振兴“一池春水”。

  对80后退役军人李业伟来说,2017年12月起担任小芳沟村党支部书记、村主任时,虽然激情满满,但内心的压力同样不小——

  282户、795人的小芳沟村,在日照市岚山区高兴镇46个行政村中,算中等规模,但村集体经济却一直拖后腿:村集体经济年收入不足一万元。

  建设光伏发电项目、村企共建宠物零食项目,建设40亩桑蚕产业园,加工冻干桑葚......五年多来,李业伟带着小芳沟村班子不断探索增强自我造血功能、壮大村集体经济的路子,村集体经济的腰包慢慢鼓了起来。去年,小芳沟村村集体经济增收30余万元。

  恰逢高兴镇党委政府积极推动“跨村联建”,今年,李业伟带着小芳沟村,和周边的大芳沟村和南湖西头村结成了联盟。

  承揽青赵线大芳沟段沿路沿线环境整治,可为村集体经济每年增收9万元;高端实木家具项目,目前正在进行设备安装,每年可为村集体经济增收18万元;山东正和百味餐饮管理有限公司日照分公司配送蔬菜项目也在推进中,预计可为集体经济增收20余万元......小芳沟村党支部牵头组织实施,大芳沟村、南湖西头村党支部共同参与——跨村联建后,三个村共同成立的湖央芳华农副产品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今年一气开发了三个壮大村集体经济的项目。

  “有了这三个项目,再加上之前的项目,预计今年我们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能突破50万元。”村集体挺起了“腰杆子”,李业伟的干劲也更足了。“村集体经济有钱了,才能更好的改善村民的生产生活环境。前两年,我们开展了雨污分流、污水处理、道路硬化等基础设施提升工程,建设了村级养老服务中心,我相信随着我们村集体经济越来越壮大,我们也能给村民谋取更多的福利,我们的村庄也会发生更多的变化。”

  在东港区南湖镇,日照金枫园林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总经理王洪永,从化工行业半路出家种植绿化苗木后,便在这个乡村产业上一耕就是二十余年。

  “金叶辽东栎,是我们从我国乡土栎树——辽东栎中选育出来的栎树新品种。春季,它的新芽是金黄色的,金叶期可持续20—25天,秋季叶片则是橙红色......”在位于黄泥崖村的日照金枫园林科普示范园,王洪永漫步栎树林下,可以详细说出沿途不同品种的栎树不同的生态特性。

  漫山遍野的栎树,是王洪永最珍爱的宝贝。早在2000年左右,王洪永就成立了日照第一家国外高端苗木引种驯化园林企业,不惜重金收集了国内外七八十个栎树种质资源,建成了国内种质资源比较丰富的栎树种质资源圃,并与山东农业大学、山东省林科院等高校科研院所合作,引进业内专家,组建日照市创新领军人才团队,重点攻关选育栎树新品种。

  这是一个不断试错、不断推倒重来、不断投入的过程。每一个新品种都要经过特异性、一致性、稳定性测试。“头大脚小”,风一来就折了、劈了,不行;第一代第二代成功,第三代又“返祖”了,不行。一个品种的亲和力试验,往往就要5—7年。

  “城市绿化建设已经从单纯的建绿逐步向彩香化迈进,像栎树这样有着绚丽色彩的彩叶树种,是园林绿化市场的新宠。”种植栎树,王洪永不止为发家致富,他心里还装了一个更大的梦想:“栎树不仅是景观树、生态树,还是多功能产业树。它是红橡木主要来源,可以制作成橡木地板、家具、酿红酒的橡木桶等,如果这些栎树在国内普及,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改变我国红橡木长期依赖进口的现状,不再受制于人。”

  怀揣梦想的王洪永,用二十多年的坚持让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栎树新品种,在南湖镇扎了根。经过专家团队共同努力,目前,日照金枫园林科技有限公司已选育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栎树品种8个,待申7个;取得软件著作权8件,发明专利5项;发表国际国内论文5篇;参与制定了《娜塔栎、柳叶栎种植技术规程》中国团体标准,《北美红栎种植技术规程》山东省地方标准;获山东省自然资源科学技术二等奖、日照市科技成果三等奖、其他奖项20余项等一系列科技成果,填补了多项国内空白。

  科研成果在抽屉里睡大觉,就变不成现实的生产力。在技术创新的同时,王洪永还积极进行科技成果转化,采用品种共享、技术共享、市场共享的模式引导企业、农户加入到产业队伍中,带动当地发展特色产业,实现共同增收致富。目前,日照市栎树产业规模突破万亩,产值过亿元,带动村民就业三千余人,户均增收3万余元。

  “烟薯25,好几百亩;软糯香甜,蜜香流油;想要吃的,直播相约......”9月7日,在抖音视频上,王彦与潮河镇后仲金村90后村党支部书记崔恩泽一唱一和,推介最近正在陆续开刨的烟薯25号。

  44岁的王彦,是土生土长的五莲县潮河镇后魏家村人,也是村民眼中的“能人”。

  2005年,有外贸公司在后魏家村设点收购红薯干,出口到日韩等国家和地区。26岁的王彦和丈夫就这样加入了制作红薯干这个行业。2008年,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外贸公司倒闭,停止收购红薯干收购。在全村大部分红薯干加工户选择另谋出路,仅剩的十几家红薯加工农户还为了竞争互相压价的情况下,王彦不仅没有退缩,反而主动联系加工户,组织成立了魏家薯干专业合作社,实行“统一收购地瓜”“统一确定销售价格”“统一注册商标”“统一印刷包装”和“统一技术服务”的“五统一”产业模式,统一了经营思路。

  当红薯加工户习惯“水煮红薯”“露天晾晒”时,她琢磨“大锅蒸红薯”“电炉蒸红薯”“车间烘烤”,不仅改变了“看天吃饭”局面,红薯干质量也得到了保证;当注册的“薯山行”红薯干年销售量已从三五万斤增加到五十多万斤时,她又开发功能薯干、地瓜煎饼、地瓜粉条、地瓜面深加工等新产品,进一步拉长产业链,满足消费人群多样化需求;当红薯干加工户靠脚跑市场的时候,又是王彦,在淘宝、抖音等平台率先拓展线上销售渠道,把红薯干卖到了全国各地。

  现如今,魏家薯干专业合作社社员已有330余户。今年,王彦又投资200余万元,新上了一条红薯干加工生产线,红薯干年加工量在之前200万斤的基础上翻了一番。

  王彦说,“作为新时代的农民,我的初心就是给小小的地瓜加上科技的力量,让它的价值更好发挥出来,更好的带动农民增收。”(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丁兆霞 报道)

搜索